從 Lance Knobel 的Davos Newbies 網站得知紐約時報的此一報導 (在網路上免費閱讀紐約時報可能需要註冊)。Lance 說:
[.....] Korea had become a powerful player in Asian popular culture.【我的翻譯】韓國已經成為亞州流行文化的重要帶頭者⋯⋯經濟學者很早就已經討論了國家如何從本土產業升級到低附加價值的出口工業、到高附加價值的工業。鯉魚躍龍門般的跳入文化出口大概是這些蛻變的最後一環節。(文化出口) 會比製造出口三星牌的平面顯示電視機獲得更多更大的利益。
[.....] Economists have long discussed how countries migrate up from domestic industries, to low-value export manufacturing, to high-value manufacturing. Making the leap to export of culture is probably the last step in the chain. It could well be more significant than having a Samsung flat-panel television.
我非常認同他的觀點。雖然週遭許多認識、不認識的人常對韓國人以及韓國貨有成見;我自己兩年前買 KIA 的 Euro Carens 轎旅車時也被親朋好友數落;但不可否認的,韓國人的工業設計水準已經超越台灣,某些方面甚至超越日本了。三星 Samsung 的電器產品與手機,iRiver 的隨身聽,汽車 (現代 Huyndai、起亞 KIA、雙龍 SSang Yong)。由有甚者,在平面顯示器的下世代產品—OLED—,韓國大廠已經累積了許多重要技術,隨時可以拿出來取代液晶顯示,讓世界的平面顯示器產業整個大翻盤。
拿台灣剛剛播送完結篇的《台灣龍捲風》這個數百集的連續劇,與韓國的電視劇《商道》來做個比較,馬上判出高下。只見眾多劇迷在討論《商道》所帶來的啟示,以及它的後續週邊商品的熱賣;相反的,我相信大概沒有多少人會想去買《台灣龍捲風》的 DVD 來看。如同該篇紐約時報的報導,眾多的韓劇的流行,不僅帶動了韓國影藝娛樂業的蓬勃發展,甚至給韓國帶來了可觀的觀光收入:有不少韓劇的影迷到韓國遊覽韓劇裡的景點。由此可以看出,當她是文化輸出者時,其產品的附加價值是相乘的、豐厚的。 (當然,拿台灣最爛的電視劇與韓國最好的比,有欠公允。台灣還是有一些不錯的電視劇。)
更不用談韓國的線上電腦遊戲的已經發展的水準了。
那麼,我想要在這裡闡述的觀念是什麼呢?
韓國在 1998 年為了抗衡即將解禁的日本音樂、電視、戲劇的輸入,擔心自己的文化會被日本的擊潰,政府撥了大筆預算鼓勵文化工業的發展,以及文化工業相關的大學科系的設置。如今我們已經看到了那些措施已經開花結果。反觀台灣,電影工業已經奄奄一息,小朋友看的節目幾乎清一色是日本、美國的節目,電腦電器產品的工業設計仍處在老二、抄襲模仿的階段。是不是台灣的中小企業模式無法與韓國大企業模式競爭?還是我們的政府的眼光太近,做得不夠?我悲觀的認為,在這一代小朋友長大的十年內,台灣會落後韓國越來越遠。
我們能為我們的文化做些什麼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