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ne 29, 2005

英語教育師資的供需失調

提到小朋友的教育,日前自由時報有篇關於英語教師甄選的報導 (6/27/2005):

九月起,國小英語就將由小五向下延伸到小三,教育部彙整估計各縣市合格英語師資不足約一千五百名,但有多位教師向本報投訴指出,各縣市六月公佈的國小英語教師甄選名額,全國不到兩百名⋯⋯
教育部還開放只要「經過縣市政府自行培訓檢核通過」即可,放任縣市以不具英語教學背景的現職教師或代課教師任教,或是隨意修讀學分課程就上陣教學,真正合格的專業英語師資卻有高達九十%以上,無法進學校任教。⋯⋯
台師大英語系教授施玉惠則憂慮地指出,國內專業英語師資過去就一直不足,九月又要全面延伸到小三,如果師資素質不夠好,只怕越早學反而會打壞基礎,未必對學生外語真有幫助,教育主管機關應該確實把關教師素質。⋯⋯
部分縣市坦承,儘管合格英語師資確實不足,但迫於今年根本沒有教師缺額的現實問題,無法甄選英語教師補強師資,只能以增修英語教學學分的現職教師或是代課老師任教,或是聘請臨時的教學支援人力、外籍教師上場,先力求不讓英語課「開天窗」,教學品質只能逐步加強。

對照兩個星期前的流浪教師遊行訴求,可見師資的供應與需求失去平衡;以及這星期的「全面開放雙語高中」的新聞,可以想像外籍教師的員額將供不應求。這廂供過於求,那廂供不應求,主管教育事務的教育部,是不是該好好規劃一下呢?

[update] (6/30/2005): chief 的 reflection 部落格有多篇精闢的討論。

紐約時報分析韓流對台灣的影響

從 Lance Knobel 的Davos Newbies 網站得知紐約時報的此一報導 (在網路上免費閱讀紐約時報可能需要註冊)。Lance 說:

[.....] Korea had become a powerful player in Asian popular culture.
[.....] Economists have long discussed how countries migrate up from domestic industries, to low-value export manufacturing, to high-value manufacturing. Making the leap to export of culture is probably the last step in the chain. It could well be more significant than having a Samsung flat-panel television.
【我的翻譯】韓國已經成為亞州流行文化的重要帶頭者⋯⋯經濟學者很早就已經討論了國家如何從本土產業升級到低附加價值的出口工業、到高附加價值的工業。鯉魚躍龍門般的跳入文化出口大概是這些蛻變的最後一環節。(文化出口) 會比製造出口三星牌的平面顯示電視機獲得更多更大的利益。

我非常認同他的觀點。雖然週遭許多認識、不認識的人常對韓國人以及韓國貨有成見;我自己兩年前買 KIA 的 Euro Carens 轎旅車時也被親朋好友數落;但不可否認的,韓國人的工業設計水準已經超越台灣,某些方面甚至超越日本了。三星 Samsung 的電器產品與手機,iRiver 的隨身聽,汽車 (現代 Huyndai起亞 KIA雙龍 SSang Yong)。由有甚者,在平面顯示器的下世代產品—OLED—,韓國大廠已經累積了許多重要技術,隨時可以拿出來取代液晶顯示,讓世界的平面顯示器產業整個大翻盤。

拿台灣剛剛播送完結篇的《台灣龍捲風》這個數百集的連續劇,與韓國的電視劇《商道》來做個比較,馬上判出高下。只見眾多劇迷在討論《商道》所帶來的啟示,以及它的後續週邊商品的熱賣;相反的,我相信大概沒有多少人會想去買《台灣龍捲風》的 DVD 來看。如同該篇紐約時報的報導,眾多的韓劇的流行,不僅帶動了韓國影藝娛樂業的蓬勃發展,甚至給韓國帶來了可觀的觀光收入:有不少韓劇的影迷到韓國遊覽韓劇裡的景點。由此可以看出,當她是文化輸出者時,其產品的附加價值是相乘的、豐厚的。 (當然,拿台灣最爛的電視劇與韓國最好的比,有欠公允。台灣還是有一些不錯的電視劇。)

更不用談韓國的線上電腦遊戲的已經發展的水準了。

那麼,我想要在這裡闡述的觀念是什麼呢?

韓國在 1998 年為了抗衡即將解禁的日本音樂、電視、戲劇的輸入,擔心自己的文化會被日本的擊潰,政府撥了大筆預算鼓勵文化工業的發展,以及文化工業相關的大學科系的設置。如今我們已經看到了那些措施已經開花結果。反觀台灣,電影工業已經奄奄一息,小朋友看的節目幾乎清一色是日本、美國的節目,電腦電器產品的工業設計仍處在老二、抄襲模仿的階段。是不是台灣的中小企業模式無法與韓國大企業模式競爭?還是我們的政府的眼光太近,做得不夠?我悲觀的認為,在這一代小朋友長大的十年內,台灣會落後韓國越來越遠。

我們能為我們的文化做些什麼呢?

找到了「嘉慶通寶」


antique_coins.jpg
Originally uploaded by Q3Q.

日前我家小朋友到外婆家玩時,在往菜園的路上撿到好幾串這樣子的舊錢幣。小朋友當然很興奮,因為找到了「寶藏」!

這些都是四個錢幣用細銅線綁成四角花瓣的形式。好像薄餅乾一樣的脆弱,好幾個在帶回來的過程中就碎了。生滿了黃橙色的「鐵鏽」。銅線本身倒是還沒有生「銅綠」。錢幣上面印的字分別是「順治通寶」,「嘉慶通寶」,以及「光緒通寶」。哇!我們是不是真的挖到了寶啊?

當晚夜深人靜,與孩子的媽一起端詳這些錢幣。年代不同的錢幣,可是厚薄、成色竟相同,而且材質是「鐵」,讓人不得不覺得這些是假錢幣。銅線的時間不長,應該是最近纏的。可是,為什麼會有人製作這樣子的假錢幣呢?

我和孩子的媽對看了一下,突然間覺得毛骨悚然:「會不會是給往生者的⋯」。趕快拍個照片做個紀錄,把它用紙包好,貼了個紅紙條,然後丟到垃圾桶裡去了。

第二天,小朋友沒有問起,大概已經忘了。

特誌於此。

Tuesday, June 28, 2005

新釋出的 iTunes 也可以收聽 podcast 了!

#oxchat 發表了《iTunes 4.9 與 Podcast》這篇文章,報導了圖文並茂的 podcast 節目收聽方式。謝謝分享新的 iTunes 的 podcast 功能。

依 oxchat 的示範,下載的節目都在一個 podcast 的 playlist 裡,像一個大雜燴,到時候數十個不同性質的節目混在一起,我自己不是很喜歡這種安排的方式。大概是 iPodder 用慣了,我比較喜歡每一個節目 (feed) 一個 playlist,找節目比較方便。

我想,短期內我還不會使用 iTunes 來取代 iPodder 程式

這個 yahoo mailling list 「podcaster」(經由 Scripting News 得知) 在討論如何透過 iTunes 發佈自己製作的節目。目前的結論是手續有點煩,要填不少的基本資料,想必 Apple 另外會有 podcast 製作程式近期會釋出,以彌補這部份的缺失。

[update] (6/30/2005) #oxchat 在更新中提到在給 iPod 升級更新後,多了一個 podcast 的選項;各節目以及它們的各集,都有階層式的結構。這樣看起來,應該好多了。

RSS 社區討論看來,大家對於 Apple 所添加的 RSS 延伸有點意見,對於節目訂閱清單不能拿出來換別的程式 (如 iPodder) 使用有綁架使用之嫌 (locked in the trunk),但是對於 Apple 把收聽 Podcast 節目的功能整合進入 iTunes 4.9,卻是很歡迎。因為在此之前,還是有很多人沒有聽說過 podcast;現在,他們可以嚐鮮了。不過,目前列在 iTunes Music Store 裡的 podcast 節目大部份是現有商業電台所推出的,如 ABC、ESPN 等;給大眾的印象是 time-shift 的廣播節目。反倒是 podcast 節目真正精隨的全民開講、草根性節目,目前還縮在一角。不過,等大家發現越來越多的全民節目後,這個現象應該會反轉過來。

可以參考這篇《什麼是 Podcast》

Wednesday, June 22, 2005

又一個台灣的 Podcast — 老地方冰果室出招啦!

又一個台灣的 Podcast,這次是 Mac 圈老字號的網站「老地方冰果室」推出的。第一砲是人物訪問。更令人興奮的是計畫每個星期都會推出一個節目!

Good Job!

(此消息是從 schee.info 那裡看來的)

(雖然我也有訂閱「老地方冰果室」的 RSS,可是不知怎麼的我竟錯過了這則新聞)

Tuesday, June 14, 2005

十萬尾奇魚坐飛機

繼 6/3 日運送鯨鯊之後,前天 6/12 UPS 又再空運魚到美國的喬治亞州水族館 (Georgia Aquarium)。不過,這次有十萬尾哦!依據自由時報的報導,計有兩尾波口鱟頭鱝、一尾龍紋吉他鱝、四尾龍王鮋、八萬八百多尾黃金鰺、一萬多尾牛港鰺、一萬多尾蝙蝠魚,以及一尾重達一百公斤的龍膽石斑等七種魚類,共十萬一千條。

這次不少報紙媒體都有報導,可以用 Google 查到。不過,由於這些魚的名稱不常見,大部份的報導都把其中的「鱝」寫成「魟」,目前看來只有自由時報有細心考證,甚至文章中內嵌造字來解決這些「罕見字」。當然,用 unicode 的話就沒有這些問題了,如本文。

依據教育部的電子字典

(ㄏㄡˋ)
動物名。節肢動物門劍尾目。體分頭胸部、腹部和尾劍三部分。頭胸部呈馬蹄形,為深棕青色,背部隆起。背甲後方兩側向後突出,其腹面每邊各有六枚刺。有一對複眼和中單眼一個。尾柄尖細,呈細長的三角形。口周圍有五對步足。腹部具有六對附肢,第一對為扁平的生殖蓋板,生殖孔開口於內面,其餘五對附肢形成腮。春夏季在沙灘上繁殖。鱟於古生代即已出現,與蠍、蜘蛛和已滅絕的三葉蟲近緣,是一類活化石。
(ㄈㄣˋ)
魚,形如大荷葉,長尾,口在腹下,目在額上,無足無鱗,尾長有節螫人。
(ㄧㄡˊ)
動物名。硬首魚綱�目。體長,側扁。頭大,具硬棘,有毒性。背鰭、胸鰭鰭條常延長如絲狀。生殖多為卵胎生,一次可生產千條以上的幼苗。為分布在溫帶和熱帶近海海域的肉食性魚類,種類很多。
(ㄙㄠ)
原是「鱢」的異體字,是腥臭的意思。不過,這裡我認為電子字典該頁所列的《正字通》的解釋比較合適:「俗以為䱗鰷之䱗」。「䱗」(ㄘㄢ),白鰷別名。所以,上述的魚可能應該唸成「黃金ㄘㄢ」、「牛港ㄘㄢ」,而且最好寫成「䱗」。
(ㄏㄨㄥ)
動物名。體扁平,略呈圓形或斜方形。尾細長,呈鞭狀,具尾刺,有毒。牙細小,尾鰭退化。棲息近海底層,主食無脊動物和小魚。分布在我國沿海。

印刷版的自由時報附有一張波口鱟頭鱝的圖片,但網路版的沒有。為了讓大家看看這些奇魚長得是什麼樣子,本想用網路查。只找到關於波口鱟頭鱝的圖片,是農委會漁業署出版品的《漁業推廣》第144期 (87.9)的第 33 張插圖。令人遺憾的是,中央研究院的「台灣魚類資料庫」似乎當機,一直有「找不到 SQL server」的問題。不管如何,看那圖片,就覺得它真的是很珍奇的魚。希望以後有機會能認識其他的魚。

在瀏覽教育部的電子字典時,發現「」部首的字好多。不記得在哪裡讀過,一個文化的膚淺或複雜,全看它與顏色有關的語彙有多少。中文古文裡與顏色有關的字的確有不少,如赭等「」部的許多字,是各種紅色;如靘等「」部的許多字,是各種青色。現代中文只能用簡單的字彙描述顏色,不知是大家的文化變得膚淺了,還是現代科技產生了太多種顏色,讓人們詞窮了?看看印刷廠的色卡、油漆的顏色、衣服、汽車的型錄⋯就有這樣子的體會。回到「魚」部首的字這個話題,字有這麼多,不知我們的祖先是不是很愛給魚取名字,還是對魚觀察入微呢?也許是很愛吃魚吧。

[update]: (6/29/2005) 中央研究院的「台灣魚類資料庫」恢復正常後,找到了這些魚的資料:波口鱟頭鱝龍紋吉他鱝鮋科鰺科牛港鰺蝙蝠魚 1蝙蝠魚 2蝙蝠魚 3龍膽石斑
K. T. Shao. Editor. 2005. Taiwan Fish Datebase. WWW Web electronic publication. http://fishdb.sinica.edu.tw, version (05/2005).
資料真是齊全啊!

Monday, June 13, 2005

iPodder 程式怎麼用?

雖然 iPodder 程式不複雜,但對第一次接觸 Podcast 的人來說,可能還是覺得在迷宮裡摸索。另外,雖然 Apple 將在近期推出有 iPodder 功能的 iTunes 新版程式,相信也會更容易使用;不過,那還是未來式,對於現在就想要嘗試收聽 podcast 的人來說,可能等不及了。所以,這篇文章的目的是簡單的介紹使用 iPodder 收聽 podcast。

首先,到 iPodder 官方網站 下載適合你的系統平台的版本。底下的介紹是以 Mac OS X 的版本的顯示視窗為範例,相信其他版本的應是大同小異。

安裝好了之後,執行它。首先會出現如下的畫面

first_window

在訂閱、下載任何節目之前,先檢查一些偏好設定。在選單 File : Preferences 之下,確定「播放程式 Player」選了你想用的 itunes 或 Windows Media player

pref_player
以及「網路設定 Network」裡的 proxy server 的設定。如果你要在學校、公司內的網路環境使用,大概就需要作此設定。如果不清楚的話,可以參考電腦整個系統的網路設定。(在 Mac OS X 裡,請到 Apple : System Preferences : Network 選單)
pref_network

把以上做好的偏好設定存好後,回到「訂閱清單 subscription」的畫面。單擊第一個節目「Adam Curry Test Channel」、圈選它後,可以在視窗的下半幅看到該節目只有一集,該集名稱的前面也有打勾。表示待會進行「同步 sync」時,會將之下載。這是一個只有 0.6 MB 的短歡迎詞。如果你能成功的聽到它,就表示一切沒問題,可以去收聽下載比較長的節目。

hello
請按下圖中用紅線標記的「同步 sync」按鈕,下載這個短歡迎詞
first_sync

如果一切沒有問題,在播放程式 itunes 或 Windows Media Player 裡看到短歡迎詞的 mp3 檔案,也能將之播放,那麼你就可以開始訂閱喜歡的節目。訂閱的方式有兩種,

  1. 你在網頁上看到他們有 podcast 的節目可以訂閱,在 XML 或 RSS 的圖像上抄下 (copy) 訂閱網址。比如說,美國波士頓公共電台 WGBH 的小品故事 Morning Stories。請按下圖中用紅線標記的「加入節目 add feeds」按鈕
    add_feed_by_hand
    然後把 copy 的住址貼入 URL 欄裡
    add_feed_paste_rss
  2. 另一個訂閱節目的方式是使用 iPodder 程式裡的節目清單 Podcast Directory,如下圖所示
    directory_tab
    這裡有好幾個節目清單,第一個「iPodder.org Podcast central」應該是包含最多的,但也有點難找。在這裡,以「Podcast Alley Top 50」為例,假如你想要訂閱這清單裡的「this WEEK in TECH」這個節目,用滑鼠指標點選它後,按視窗裡的「加入 Add」的按鈕,就可以把它的住址抄下,作訂閱的手續。
    add_feed_by_dir
加入後,iPodder 上網查詢,列出了該節目可供下載的集目。通常,剛開始使用時,iPodder 會體貼的只勾選最近的一集讓你嚐鮮。如果你想要下載更多集,可以自己給它們打勾。
after_adding
然後,如同前面描述下載歡迎詞的過程,請按「同步 sync」的按鈕來啟動下載的動作。當播放程式裡裝了這些新的節目後,下次你把 iPod 或其他品牌的 mp3 隨身聽連上電腦時,隨身聽就會有這些新節目了。

當你訂閱了節目後,你可以不定期的執行 iPodder 來「同步 sync」你的節目下載。或設定 iPodder 自動定時上網更新節目,請按圖中圈選的時程按鈕

schedule_button
然後,依據個人的需要而設定何時上網更新,如圖
scheduler
不過,要讓 iPodder 程式自動上網更新,則不要結束 iPodder 的執行,而要讓它留在系統中繼續運作。

iPodder 程式下載的節目,除了裝入 itunes 或 Windows Media Player 的音樂庫 (library) 以外,iPodder 自己會留一份。 在累積一段時日後,這些節目的 mp3 或 AAC 檔案佔據硬碟的空間就很可觀了。iPodder 程式可以幫你清理這些檔案。請看下圖

clean_up
選擇「清理 Cleanup」的畫面後,選擇想清理的節目,選擇是否要同時清理 iTunes 等播放程式的 library。我個人是只讓 iPodder 程式清理它自己留的那部份,library 的部分我是由 iTunes 等播放程式來管理。這些檔案被清掉的話,不會被當成沒下載過而又再下載一次,這點請放心。節目集是否曾經下載是由另外的檔案名冊在管理,這裡的清理動作不會影響。

以上就是簡單的介紹。希望能有所幫助。

Tuesday, June 07, 2005

鯨鯊平安到美國了!

關於先前提到的鯨鯊坐飛機的新聞,Google 搜尋結果看樣子沒有壞消息,UPS 也發布新聞稿報導此一創紀錄的空運事件,應該是平安到美國喬治亞州了。

在 Google 搜尋結果之中,發現台灣政府的英文網頁 1, 2,也有取自《自由時報》的報導。大部份美國的報導都是引用 UPS 的新聞稿,台灣政府的英文網頁提供了鯨鯊出發前的故事。算是提供了不同角度的報導。

Apple WWDC 2005 紀事

之前提到 Apple 決定要擁抱 podcasting。今天 (美國時間 6/6/2005) Apple 總裁 Steve Jobs 正式在 WWDC 2005 (World Wide Developer Converence) 裡的開場演講 (中文文字轉播) 向大家宣布此消息。大家可以看演講實況錄影,在大約 7 分鐘處。在影片裡,釐清了先前華爾街紀事報研討會的一些二手報導:

  • iTunes 程式將扮演 iPodder 程式的角色,可以讓使用者訂閱想聽的 podcast 節目,Apple 也會整理一份節目目錄;
  • 並沒有如我原先猜想的,有所謂的特別的歌曲授權型態可以讓製作 podcast 的人購買,放入節目裡,順便讓聽眾購買;
  • Apple 的 iTunes Music Store 會自己製作類似新歌介紹的 podcast。就是這個 podcast 節目,可以讓聽眾覺得喜歡的話,可以透過簡單的 iTunes 程式的介面操作,購買該音樂歌曲。算是促銷音樂的一種手法。
很可惜,Apple 沒有像 amazon.com 那樣開放這種促銷法給大家,也沒有辦法讓獨立樂團、小樂團搭這便車,宣傳他們的音樂。所以,這些樂團還是要靠自己的 podcast 節目,或一些介紹樂團的節目,來宣傳促銷了。

至於,更大的震撼彈,但與 podcast 沒有關係的,是 Steve Jobs 宣布 Macintosh 將進行第三次的蛻變 (在大約 24 分鐘處):

  1. 1994-1996: 68000 → PowerPC
  2. 2001-2003: Mac OS 9 (classics) → Mac OS X
  3. 2006-2007: PowerPC → INTEL Pentium
雖然一兩年後的新 Mac 將開始使用 INTEL CPU 晶片,新 Mac 主機仍是 Apple 一手包辦的設計,但不意味著 Mac OS X 自此可以在一般 PC 上執行。所以,要想享有 Mac OS X 的簡單、安全的使用經驗的話,仍要向 Apple 購買 Mac。

Steve Jobs 在 keynote 裡沒有提到新的 INTEL 架構的 Mac 主機有否像 PowerPC G4/G5 的 Alti-Vec 向量加速器的對應的技術可用。 不知熟悉 INTEL CPU 的網友可否解惑,在 INTEL CPU 世界裡,有沒有類似的技術?Jack C 網友提到 SSE 4,那是什麼呢? 如果新的主機架構沒有替代方案,那麼是不是意味著理工方面的數值計算效能會暫時退步,直到 INTEL CPU 在這方面有所突破呢?

MacIntoush 網站 6/6 的文章中有看到關於 Alti-Vec 的未來:(它從 Apple 的 Universal Binary Proramming Guidelines [universal_binary.pdf] 挖出來的,關於 Rosetta 技術的一些細節)

[.....] Rosetta is designed to translate currently shipping applications that run on a PowerPC with a G3 processor and that are built for Mac OS X. Rosetta does not run the following: Applications built for Mac OS 8 or 9 Code written specifically for AltiVec Code that inserts preferences in the System Preferences pane Applications that require a G4 or G5 processor Applications that depend on one or more kernel extensions Kernel extensions Bundled Java applications [.....]
從這裡,我推想,在一開始的 INTEL Mac,是無法執行含有 Alti-Vec 程式碼的應用程式。這意味著,Alti-Vec 已變成孤兒了。

Alti-Vec 向量加速器本來就是 PowerPC G4/G5 的獨門武器,當初 Apple 向 Wintel 陣營嗆聲的靠山。看來 INTEL 並沒有相對應的技術,Apple 只好在 Rosetta 的說明文件中這樣子說明。這就像當年 Apple 由 68k CPU 轉換成 PowerPC 時,所用的 68k 模擬器也不支援那些需要數學處理器 FPU 的程式。

未來只能靠 INTEL Pentium 的蠻力來得到好的計算效能了。

另外,注意到第一類 Rosseta 不支援的程式類別:Applications built for Mac OS 8 or 9。這似乎意味著那些本來需要在 Classics 環境執行的老程式,將無法在 INTEL Mac 上重見天日。

Friday, June 03, 2005

UPS 運送鯨鯊

這兩天在自由時報 (6/2, 6/3) 讀到這個消息:美國喬治亞州水族館 (Georgia Aquarium) 向台灣買了兩隻鯨鯊 (whale shark),於昨天 6/2/2005 啟程以飛機空運飛向美國,途經安克拉治,最後將抵達喬治亞州亞特蘭大。抵達後要經過檢疫等觀察手續,預計要 60 小時以後才能到水族館。

UPS 貨運專機運送,途中不餵食,減低它們的新陳代謝。

希望它們能平安到達。